【前言】
1965年,许世友邀请长子许光共进晚餐。
饭局中,许世友对他的大儿子提了个要求:
许光,作为家中的长子,我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,多年来未能尽到对奶奶的责任。现在她年纪大了,我特别担心她的生活状况。你是否可以考虑退伍回家,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?
许光当时可是新中国第一批本科毕业的海军军官,在部队干了13年,立了6次功,拿了不少奖。要是他继续留在部队,以后的发展肯定大有前途。但他要是决定回老家工作,那就是另一条人生路了。
许光听完父亲的话,二话不说就点头答应了。他没有任何迟疑,直接接受了父亲的要求。
【父子重逢】
1949年,国民党军队还在进行最后的抵抗,普通民众依然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求生。
许世友将军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,转战南北,历经无数战役。虽然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疤,但他从未失去斗志。他始终铭记年轻时的誓言:打倒反动政权,为人民争取幸福生活。
许世友将军在经历了无数战斗后,已经成为解放军中的一位杰出指挥官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担任华野山东兵团的司令员,成功协助友军完成了几场重要战役。随后,他继续指挥部队清除山东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力量。
某日,许世友在前线指挥作战时,突然接到济南兵团司令部的电话:“许司令,你大儿子从家乡来找你了!”
许世友得知此事时,心里一惊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一个孩子竟然敢独自跋山涉水来到这儿,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。他立刻追问:"就他一个?没别人跟着?"
王树声司令员只让他一个人去送信。
许世友听完后,立刻明白了情况。王树声不仅是他的战友,还是同乡。之前王树声带部队南下时经过大别山,虽然许世友没特意交代什么,但凭着多年的战友情谊,王树声还是主动去探望了他的家人。
许世友将军坐在颠簸的吉普车里,目光投向远方的景色,往事不由得涌上心头。记得黄麻起义失败后,他带着十几个战友躲进山里打游击,成了反动派追捕的目标。就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,他的妻子在山中生下了一个儿子,取名“黑伢”。
许世友得知消息时,黑伢已经出生三个多月了。他回到家,抱着孩子笑得合不拢嘴。然而,战局紧张,许世友即将带领部队随红军四处征战。出发前,他特意回家探望了母亲、妻子和孩子。
许世友万万没料到,那次分别后,竟与儿子多年未见。当得知儿子前来寻他时,他内心难掩激动之情。
许世友一见到儿子,立刻上前紧紧抱住他,过了好一会儿才松开,笑着问道:"我没记错的话,你是叫黑伢吧?"
儿子笑着说:“爸,那是我的小名,我现在叫许大安。”(之后,许世友和妻子田普给许大安改名为许光。)
“这名字挺不错,老百姓马上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了。”许世友笑着说道。
在与许光的交谈中,许世友对他的个人背景和家庭状况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特别关心地询问:“你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?”
得知母亲的近况,许世友心里特别难受。他觉得自己投身革命,反而让母亲跟着担惊受怕,这让他很过意不去。于是,许世友暗暗发誓,等仗打完了,一定要把母亲接到身边,好好照顾她,让她安享晚年。
许世友与许光父子俩时隔多年再次相见,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,聊了整整一宿。天亮后,许世友把儿子喊到跟前,直截了当地问他:"往后有什么计划?"
“爸,我打算去参军。”
许世友望着许光单薄的身躯,说道:"参军当然可以。但全国马上要解放了,未来的新中国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去建设和保卫,没有文化知识可不行。我建议你先去上学,等学有所成再考虑当兵的事!"
许光听完父亲的话,觉得很有道理,就接受了父亲的提议。于是,他被送到了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读书。许光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,在学校里表现得很优秀,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。
许光刚到许世友那儿没多久,许世友的家人也从老家过来探望他了。
一见到家人,许世友的心情就特别激动。简单聊了几句后,他马上问起了母亲的近况。对方也立刻回答了他。
你妈最近特别焦虑,天天在村口张望。她心里一直惦记着你和许光,总盼着你们能回来。她让我无论如何都要来看看,就是希望能见你一面,好好看看你。
许世友将军在房间里踱步,语气沉重地说:“确实,我这个不孝子该回去看看母亲了。”他面对家人,带着歉意说道:“这些年让你们受委屈了。我何尝不想回老家,可战事未平,实在走不开。等仗打完了,我一定回去看望乡亲们。”
几天后,许世友的家人准备离开,他特意托他们带了一封信给母亲。
亲爱的妈妈:
我非常想念您,您的身体还好吗?我特别想回去看看您,也想看看家乡和乡亲们……但现在还不行,因为战争还在进行,共产党的政权还没完全稳固。毛主席曾说过:“我们应该趁胜追击,不能只图虚名。”母亲,您不用担心,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,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了,到时候我一定会回去看您和乡亲们……
【许光返乡】
新中国成立初期,许世友公务缠身,无法抽空返乡探亲。于是,他安排长子许光前往河南新县,将母亲接到身边,希望她能和自己共同生活,享受晚年时光。
许光搀扶着奶奶下车时,许世友将军立刻冲上前,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,喊了一声:“娘……”母亲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,感慨道:“孩子,总算见到你了。这么多年你变化不小,要不是许光带着,我差点认不出你了。”
许世友亲自搀扶母亲,把她安置在一间舒适的卧室里。到了用餐时间,看着丰盛的菜肴,母亲忍不住问儿子:"世友,这些菜得花不少钱吧?"
许世友听完,竖起五根手指。
许母惊讶地说:“五万块?这钱放现在也就五块,但在山里够咱们用几个月了。你现在当官了,别大手大脚,要懂得节省,好好为老百姓做事……”
田普听完许母的话,笑着劝道:“妈,别算那些账了。您吃得好,大家就开心。您和世友都二十多年没一块儿吃饭了,这顿饭多难得啊!”
许母听完这番话,眼眶立刻湿润了,声音有些哽咽地回应道:“对,没错……”
许母和儿子住在一起,心情复杂。她一辈子忙碌惯了,突然闲下来反而不自在。她总惦记着家乡的农田和家畜。于是,她忍不住对许世友说:“儿子,我想回去了。”
许世友听完,摆了摆手说:“妈,您辛苦了一辈子,现在该享享清福了,就在我这儿好好养老吧。”
许母听完后说:“不行,我还是想回老家。这几天一躺下,满脑子都是邻居们。我们一起在山上放牛,一起在地里干活,每天都开开心心的……”
听完母亲的建议,许世友依然希望说服她留下,和自己一起生活。
"别操心,我身体好得很!"
在许世友母亲的强烈要求下,许世友最终决定送母亲回老家。
许光的求学之路颇为顺利,从文化速成中学毕业后,他先后进入华东军政大学、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深造,成为新中国首批本科毕业的海军军官。在北海舰队服役期间,他从不倚仗父亲许世友的身份谋求特殊待遇,始终以普通军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积极参与各项高强度训练,展现出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职业操守。
许光的实力非常过硬,这让他当海军期间拿下了6次表彰,成了同龄人眼里的标杆。可以说,许光的未来绝对是一片光明,潜力无限!
正当许光在舰艇指挥岗位上崭露头角之际,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了重要变化。许世友的母亲既牵挂儿子,又思念孙子,却始终无法适应城市生活。考虑到这一情况,许世友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采取一个方案,但这个决定还需要与长子许光商议后才能最终确定。
1965年,许世友将军约了他的大儿子许光共进晚餐。
饭局中,许世友直接对长子提出了一个要求:
许光,作为许家的长子,我一直忙于公务,无法亲自照顾你奶奶。这些年,我对她有所亏欠。现在她年纪大了,我非常担心她的身体状况。你能否考虑退伍回家,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?
许光听完父亲的话,二话不说,直接点头应了下来。
1965年,许光回到家乡,担任县武装部副部长的职务。他一边忙于工作,一边细心照料着年迈的奶奶,确保她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。对于自己的决定,许光从未感到后悔。他认为,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,都是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,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。
1965年的一天,许世友正在舟山群岛的海防前线检查工作,突然接到南京发来的紧急电报,告知他母亲病情严重,让他立即回家。
许世友看完电报,心情复杂,压力巨大。他无法亲自处理,于是给在县武装部工作的儿子许光发了电报,要求尽快安排治疗,并尽量将病人送往南京救治。
许世友返回南京时,事情已经无法挽回。他刚到家,就收到了儿子许光的消息:母亲已经离世。许光替他尽了孝道,亲自将祖母安葬。
许光很快从家乡赶到,父子相见时,两人都忍不住落泪。许世友将军心情沉重,向许光询问母亲去世前的状况。许光试图安慰父亲。
尽管他未能及时返回,但救治工作并未延误。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,采取了最有效的抢救措施。由于老人年事已高,病情危重,已无法转送南京。临终前,奶奶不断呼唤着他的名字,还有孙辈们的名字。
许世友听完,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。办完母亲的丧事后,他转向长子许光,直接问道:“你还想回海军吗?”
许光听完父亲的建议,直接拒绝了。关于他当时的想法,他的二儿子后来提到:
父亲决定留在老家新县,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在这片革命老区长大,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。新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地带,父亲对它有着特殊的眷恋。他常对我们说,要把对奶奶的孝心转化成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关爱,踏踏实实为新县的老百姓做些实事。
许光毅然决定留在故乡,拒绝了父亲的安排,全身心投入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。他坚持扎根基层,用实际行动服务乡邻,致力于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。许光的选择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,以及为民众谋福祉的坚定决心。他脚踏实地,不图虚名,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初心。
【许光扎根家乡】
许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家乡人民服务的承诺,他不仅口头上表达决心,更亲自组织并参与了当地群众的具体工作。
许光回到家乡后,从未因个人私事向父亲许世友求助。然而,为了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,如道路修建、水利工程和教育发展,他多次主动联系父亲,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和协助。
许光的行动,乡亲们都看在眼里。起初,大家觉得许光作为开国将军的儿子,可能吃不了苦,没想到他能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。当地人都夸他:“许光为家乡的建设出了大力,我们一直都很感激他!”
许光始终秉持独立原则,从不借助父亲许世友将军的关系为自己谋取利益。即使在许世友将军去世后,他依然坚守这一原则。当时,许世友将军的许多战友和部下都身居要职,其中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怀,曾提出为许光调动工作,但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一提议,坚持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展事业。
许光长期扎根基层,生活作风十分朴实。他从不因自己是名将后代而摆架子,也不利用父亲的名声谋取私利。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商业活动,他都刻意回避与父亲名望相关的机会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表现得和普通人毫无二致,待人接物非常随和,完全看不出任何特殊身份。
许光在教育孩子方面相当严格,绝不允许他们利用爷爷的名声为自己谋私利。他的大女儿回忆父亲的生活细节时感叹:父亲继承了爷爷的优秀品质,为我们树立了榜样,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那份无价的家风。
2013年1月6日,84岁的许光因病去世。临终前,他留下遗嘱,决定将自己积攒的20万元全部捐给新县,专门用于帮助老人和儿童的福利事业。
1月10日,许光的葬礼在街头举行,众多市民自发前来送行。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将军后人的敬意,许光以其简朴的生活和对民众的深厚关怀而受到人们的爱戴。
许光同志一生都铭记父亲的教诲,不图名利,毅然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奶奶,替父亲尽孝。在家乡工作期间,他始终坚守岗位,为当地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。生活中,他从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取私利。在子女教育上,他也始终坚持高标准、严要求。
许光同志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极具推崇价值,他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应被后世所继承。这种简朴的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,也为后人树立了值得效仿的典范。他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尤其显得难能可贵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种优良作风的传承,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