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些矛盾,既然被禁用了也就意味着并不常规,个人理解所谓的常规指的是技术常规,或者在别的领域很常规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得不说一战时德国大规模使用的氯气了。
为了寻求一种更有效率的方法杀死敌方,德国诺奖得主哈伯(当时还没获奖)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,就是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毒气来歼灭敌军,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。
此前他凭借发明人工固氮法,让德国摆脱了对天然硝石以及生物氮肥的依赖,可以说是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样貌最大的科学家之一。
可是就在这个大贡献诞生之后不久,哈伯本人就被民族沙文主义的激进和盲目的“爱国热情”冲昏了头脑。经过三个多月的研究,这种化学毒气终于成功面世。哈伯选用的毒气远没有今天的那么复杂,就是最简单的氯气。
1915年4月21日,第一场毒气战“第二次伊普尔之战”打响,德军借助风势,派出几十架飞机空投毒气弹,黄绿色的气体滚滚飘向英法联军。
德军借助风向和风速对法军阵营进行了毒气突击,空气中有十万分之三的氯气便能让人咳嗽不止,千分之一的氯气即可使人丧命,当士兵们讲钢瓶打开,液氯便化为浓郁的黄绿色气体,向敌方阵营飘去,刹时间,法军营地便被毒气浸没,法军对此毫无办法。
一位作家在采访目击者后描述了当时的可怕场面:“高达30英尺的黄绿色气体在东风的吹拂下缓缓向前推进。这种致命的气体灼伤了协约国士兵的眼睛和肺,让他们呕吐并在痛苦中倒地。数以百计的人在口吐鲜血和绿色泡沫后死去。士兵们的银质徽章和皮带扣也变成黑绿色。”
士兵们虽然很快就反应过来这是敌人释放的毒气,可是没有专用的防护装备,他们也只能静静地体会从头晕目眩到口角流血,最终抽搐死去的全过程。
到这场战役结束时,约有1.5万名协约国士兵中毒,超过5000人被毒死。
经过这一战哈伯受到了威廉二世的嘉奖,同时各国也开始争相研发化学武器,一发而不可收拾,《海牙条约》彻底失效。
尽管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,但他还是继续为德军效力,同年又研究出了新的化学武器光气,光气的毒性为氯气的18倍,并且很难被察觉到,可谓杀人于无声之中。
可讽刺的是,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哈伯也在同一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。
1933年,当年深受毒气伤害的希特勒上台,犹太人哈伯的好日子到头了。
哈伯最终流亡英国,并在剑桥的一个实验室工作,晚年的哈伯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暴行才开始觉悟,最终也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份子。
1933年4月30日,他发表了一份关于反对种族政策的声明,1934年1月29日在瑞士因心脏病发逝世,终年66岁。
哈伯作为化学武器的鼻祖,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,也成为了被全人类谴责的恶魔。
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